微信為什么要做購物圈?
具備強大社交基因的企鵝卻始終在電商步履維艱,從拍拍到易迅,騰訊始終未能取得重大突破,近兩年從與京東的合作,再到1.45億美金投資口袋購物,騰訊電商夢仍然不死。在具有強大電商基因的阿里巴巴面前,騰訊的壯舉只能用屢敗屢戰來形容,正如阿里在社交和IM上一直無能無力。
但是這個時代的標簽在“互聯網”前面加上了“移動”兩個字。風向有所改變。在PC端失敗的嘗試,在手機端未必做不成,何況企鵝現在手握微信這張王牌。
2014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爆紅讓馬云驚呼是“偷襲珍珠港”,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和央視春晚合作搖一搖紅包的巨大成功讓騰訊在移動支付這個關鍵點上站穩了腳跟。打造商業閉環,把用戶圈起來賺錢正是企鵝的一貫風格。
在社交網絡尚未全面鋪開的時候,以大眾點評為代表的用戶評價系統其實是基于弱關系建構的。無論是針對一個店鋪的評分,還是針對具體商品的評價,我們都在積極參與一個評價體系的建立,不斷用加分或減分讓這個體系更加值得信賴,更具參考價值。
雖然評價可以有效地影響商品的成交,甚至出現淘寶店主恐嚇給差評的用戶以及奇葩職業“差評師”,但是評價者之間基本是不會產生橫向交流的,因而并未構成一個活躍的、有效的社交及UGC體系。淘寶也有誘導用戶將購物心得分享的嘗試,但對于用戶而言,與其說是分享,毋寧說是騷擾。從購物逆襲社交的嘗試可以說是失敗的,而購物圈則是騰訊從社交逆襲購物的嘗試。
將購物與社交平臺勾兌起來是很自然的想法。
信任是第一生產力
從日常生活場景而言,我們產生購買某種商品想法的時候,最常見的反應是征求身邊親朋好友的意見。我們認為他們值得信任,他們所具有的相關經驗能夠彌補我們認識的空白。這也是一直以來朋友圈微商的邏輯。
另一方面,當我們新入手一個商品的時候,無論是很酷或是很遜,往往會出現分享。在消費社會,商品自身從功能屬性向符號屬性的轉向,不斷增強著我們吐槽的欲望。購物的滿足感很多時候來源于在炫耀過程中他人的艷慕和恭維。
在微信上做購物分享,既可以享受朋友圈強關系鏈的信用背書,又能夠滿足一般人炫耀或吐槽的欲望。對于騰訊而言,購物圈無論分享什么都是一個強大的廣告平臺,也是一個導購平臺,相信其轉化率會遠高于其他平臺。
并非微商
龔文祥在微博中寫道:這是專門為微商建的朋友圈。其間可能有很大誤解,根據參與內測網友的說法,購物圈分享的只能是在微信購物頻道里面所買東西的評論。狹義的“朋友圈微商”,難以插足。
一直以來微信對微商都持一種警惕的態度。刷屏的“面膜黨”、“代購黨”早已成為過街老鼠,他們對于微信生態的傷害、對朋友圈用戶體驗的破壞,以及層出不窮的欺詐事件,都是微信不能容忍的。
馬化騰在今年兩會上在答記者問的時候說道:
“后來我們看到基于微信有很多做微店的第三方平臺,他們做了很多成果我們看到以后很受啟發。里面大量的用戶都不是過去電子商務的賣家,但是他們用手機、互聯網很簡單拍一個照,寫一個價錢就可以做微店了。他的朋友轉來轉去,這樣就可以把信息觸達。所以為什么叫微店、微商,很有意思,這個才剛剛起步,希望很多合作伙伴去做。”
在目前微信成為超級App、國民應用的情況下,利用熟人關系鏈消除對網絡購物的疑問,將尚未接觸電商的用戶聚攏起來,跨越式進入移動電商領域,在移動互聯時代實現對阿里巴巴的逆襲。也許這才是Pony對于移動電商的野望。更多網絡資訊,盡在商城眾網。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