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于天貓店主被約談要求補稅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開來。假設此事成真,會是多有趣的一幅景象,昨天確實讓我們大開眼界。前面還信誓旦旦說所有交易都真真切切的商戶,出來對著媒體大吐苦水說自己刷單是人之常情。其中還有一句特別逗的話:
“他說讓我們去找阿里巴巴去開刷單的證明,那阿里巴巴是絕對不會給我們開的?!?/span>
看這樣的消息,如果站在普通買家的立場,那只能用解氣來形容。
我們回頭想一想,當初阿里是怎樣依靠淘寶和支付寶成長起來,并且成為中國人網上購物的首選的。在公司歷史當中,至今還能找到這樣的話——“在誕生之初,支付寶解決的就是中國市場下的信任問題:如何讓人更放心地在網上購物。”先不管這種不見面的信任現在變得有多么艱難和隱患重重,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規矩——在交錢的時候先由第三方保管,驗貨之后再發錢——那么中國的電子商務就不是亂不亂的問題,而是有與無的問題了。
在這個基礎條件獲得滿足之后,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起來,也當然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淘寶和天貓對商戶的評價制度更新了很多次,但是依然無法徹底的解決評價與實際效果不符的問題。不管是好中差評,評星還是看底下的文字點評,只憑這些人們都無法真正的確定一家店到底好壞。買家只好通過與客服交流為自己打氣壯膽(雖然說的嚴重了些),而跟客服之間的交流,看起來也像是那種“保熟保甜,不甜不要錢”的口頭擔保。人們聽了這種紅嘴白牙的說法,會覺得心里貌似更有譜一樣。
無法解決普通人之間的交易所產生的誠信問題,這是讓京東崛起的一個最重要原因。京東的王牌與核心是自營電商,并且有自己的物流系統,在那里購買就像在一家沒有實體店面的百貨商店一樣,而不是像在集貿市場買東西。京東之所以有底氣說可以與阿里在電商行業一爭高下,以至于在美國成功上市,也都主要依賴自營部分。但是,京東也不能 100%自營。它必須讓第三方商家入住來補充自己品類不足的問題。其他幾家電商網站也大致如此。而如果真的說起對第三方商家的評價制度,可以說沒有一家擁有比阿里更好的自信能夠處理好。
在這種前提下,自營得占到多大比例才可以讓一家電商感到平衡,其營業額中又有多少被默許了的刷單行為,這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前幾天不知是幾家電商的公關互相潑臟水,還是什么其他情況,總之不同電商網站刷單的事情頻頻出現于科技媒體上,讓大家懂得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道理。然而這些刷單的規模和危害程度多少,并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可能直到補稅結果公布之后,這規模才有希望真正的浮出水面。
我聯想到之前幾個不太令人舒服的例子。比如, 錘子手機和天貓旗艦店的聯合銷售活動,曾被證實有工作人員修改后臺,夸大了當時的預約數量 。這樣的例子讓人們面對各種搶購所公布的官方數據都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不再盲目信任;某些品牌秒速“售罄”的時候,總有人在想有一個不知名的工程師在后臺修改數字,即使這次搶購已經獲得了吉尼斯認證,他們依然不愿意完全相信。
天貓已經在昨晚否認有關補稅消息,或許存在顧慮:畢竟懲罰刷單的方式有多種,補稅是最容易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一種。盡管如此,我也不禁要問,是什么造成了如果不制造一點虛假繁榮就不行的狀態?是否這意味著,在阿里京東這些上市公司的財報當中所透露出的交易數據,都有賴于這些刷單一定程度上造成的貢獻呢?那么,刷單對于整體數據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原數據之后,會不會一夜之間將中國的電商發展打回到原形?
此時此刻,我只能以感性認識來回答以上的最后一個問題。
不知是誰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當你擁有一億美元,跟你擁有一萬億美元的時候,你富裕的程度和你生活的奢華程度就沒有什么太大差別了。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做一個類比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國的電商產業已經發展到了舉世公認的發達程度。只是這個發達程度有多發達——產值是有“一億美元”還是有“一萬億美元”——現在是摸不清楚的。所以這里存在一定的空間,可以把數字夸大而不被人發現。
中國的電商已經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消費經歷來親身感受。各家平臺其實大可不必因數字和增長額要求而默許刷單,只是為了圖一個投資者的歡心。大家只是顯露出自己正常發展所獲得的業績,就已經足夠好了。
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打擊力度,最終所造成的影響,有可能會像當年擔保交易的出現一般,革命性地提升中國人網上交易的效率和信心。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