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馬佳佳的人都會被她大膽的互聯網思維吸引,剛剛跨入25歲的90后創業者馬佳佳在其個人微信賬號中撰文,除了對年紀一事“感時傷事”外,也道出了自身成長經歷,已經在商業環境中可能會遭遇的種種外界和內心世界的變化。
她特別強調,成長的變革略顯暴力且微帶陣痛,25歲就叫做“大人”。再也不能只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可愛而存在著。必須學會深溝通,共同成長,處理契約與經濟關系。
“商業世界也不再因為你朝氣、新銳、有思想,就為你劃出一席之地。你得能時時刻刻地輸出高性價比的利益交換。不會再有人給你留言,哇,喜歡你的attitude,粉你。你得知道別人要什么,能幫別人完成夢想,切實地改變別人的生活。”
馬佳佳坦言,2014年是人生中最累的一年,處理著忽如其來的蜂涌的掠奪、盲目的崇拜、無端的攻擊,也因此帶來的n種機會,n個身份,n個伙伴,n次試錯。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馬佳佳在2014年落戶三里屯,開張情趣用品線下體驗店powerful,經歷了媒體的追逐和捧殺,被奉為最具顛覆性互聯網思維的90后代表之后又被各界人士打壓。另一方面,馬佳佳的個人職業生涯也發生微妙變化,從電商到時尚Cosmo做digital主編,試圖在商業和社群之間搭出個多聯系。
以下是馬佳佳撰文《90后25了,意味著再也得不到來自年齡的寬容》:
2015年一月一日,
在首爾的酒店醒來,刷了下微信群,看到幾個女孩在討論什么25以后膠原蛋白流失,過了25就會非常想找男朋友。
我突然也產生了一絲異樣的情緒,今后還能不能繼續買只有補水功能的護膚品?
臥槽,一下把手機扔了,難道我這么屌,也逃不出這種庸俗的宿命?
畫風太不對了。
必須找到破解“宿命式”年齡論的方法,生吞活剝,把那些錯誤的條理一絲絲揪出來,一點點曬干、萎縮、直到死亡。
只有不沉溺在那些終將逝去的自然籌碼里,才能得以逃脫“宿命”。
你必須提前承認自己的“年齡紅利”已經結束,才能在下個十年,活得風生水起。
回想24歲這一年,算是人生至此為止中最滿、最苦逼...不對是最累的一年。
(沒希望的辛苦叫苦逼,有希望的辛苦只是累)
365天有200多天在深夜3點發朋友圈。
處理著忽如其來的蜂涌的掠奪、盲目的崇拜、無端的攻擊。
和因此帶來的n種機會,n個身份,n個伙伴,n次試錯。
每天像臟直男一樣,席地而坐、拿到就穿、倒頭就睡。
一刻不停地用左腦活在這個世界上,用高度緊張或縝密的邏輯 ,梳理整個世界的熱潮或是惡意。
陌陌搭訕從每天上千條約嗎,變成上千條請教、求助、辯論,
生命中那個“少女”的部分,仿佛一夜之間就被不由分說地生吞活剝了。
卻又忽而生出滿滿的安全感,似乎能趕在變老之前,變得強大了。
13歲那會,能認識的最有魅力的公眾人物,除了港臺明星,就是一群有趣的央視主持人。
開始夢想能進入那個有趣有料的廣院,
直到18歲那年,確實站到了那個校園里。
20歲那年,每天背著10斤重的兩個電腦坐兩小時地鐵跨越整個北京去中關村,在各種科技創業者中見識到一個鮮活而公平的全新世界,財經雜志上滿世界都是科技大佬、硅谷新貴、那些一夜之間異軍突起的青年們。
開始想自己也要成為那樣一個人,
直到兩年后,
我確實被印在了那本雜志的封面上。
把不切實際的夢想達成
到底是種什么感覺呢
總之就是眼睜睜的目睹
曾經的偶像慢慢變成良師或密友
眼睜睜的看著喜愛的東西變成唾手可得的平常之物
眼睜睜的看著曾經臆想的屏障被一個個踹裂
然后眼睜睜成為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個人。
總之過程有點暴力
有些變革該有的陣痛
有點措手不及
卻又是何其酸爽。
25了,跟32、47沒差,都叫做“大人”。
你再也不能,只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可愛而存在著。
也許再也不能因為可愛活潑就能到輕松的戀愛,你得開始深溝通,共同成長,處理契約與經濟關系。
商業世界也不再因為你朝氣、新銳、有思想,就為你劃出一席之地。
你得能時時刻刻地輸出高性價比的利益交換。
不會再有人給你留言,哇,喜歡你的attitude,粉你。
你得知道別人要什么,
能幫別人完成夢想,
切實地改變別人的生活。
25歲這年,還有好多事想做,
想租一個大大的進去就不想下班的白色城堡給大伙辦公(真事),
想孵化那些為之靈光閃現沖動不已剛需又趨勢的項目(說得好像別的不是真事似的),
想讓很多個年輕女生從茫然與痛苦中脫離出來,
想長得像艾瑪沃特森那樣靈氣逼人,
想談一場靈魂契合的戀愛,
想開始
至少干成一件非常牛逼的事。
至少得不顧一切的為自由賭一把,
試一試到底要有多大籌碼,
才能動不動就任性地:馬勒戈壁的,老子要去浪跡天涯。
跑贏自然規律,時間就會靜止。
必須趕在生活翻臉之前,先干為敬。
(轉載至網絡,僅作為相關資訊的傳播普及目的,如果原作者發現內容的使用不符合本人意愿,請聯系本站作者或客服,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單付款后十分鐘內,您可以在商城眾網的個人中心查看訂單信息